摘要:众所周知,唐朝的政权实际上是在藩镇分离的,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。当地的节度使得独揽军、政府和财政权力,其职位由其子女或部门继承,不受中央政府命令的管辖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唐朝的统治者无法镇压已经结束的藩镇节度使,以及当地的藩镇
众所周知,唐朝政权死于藩镇分离,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。地方政府节度使独揽军、政府和财政权力,职位由其子女或部门继承,不受中央政府命令的管辖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唐朝统治者无法镇压已经结束的藩镇节度使,但各地的藩镇都有实力攻打首都,迫使皇帝逃跑,使唐朝权威扫地。事实上,“安史之乱”后形成的中央集权削弱、藩镇强大、相互争斗的分离局面,有着明确的发展阶段。观察分析各阶段藩镇分离的发展情况,可以深刻理解唐代的衰落过程。
这一阶段大致在唐代宗初至唐德宗末年。代宗广德元年(公元763年),史思明长子史朝义上吊自杀,其党羽纷纷投降,“安史之乱”至此结束。然而,朝廷的实力是有限的,它既不能集中精力,也不能完全分散和拉拢它。因此,最后,它只能以赏功的名义授予藩镇节度的称号,并命令它统治原来的安史逆贼。朝廷共设四镇节度使,即李怀仙为卢龙(又称幽州或范阳,今北京)节度使,辖河北及东北地区﹔李宝臣是成德(又称镇冀或恒冀,现河北正定)的节度使,辖河北中部地区﹔田承嗣是魏博(今河北大名北)的节度使,辖制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地区﹔薛嵩是河北西南部、山西、河南部分地区的相卫(今河南安阳)节度使。不久,相卫辖区为田承嗣所有,四镇成为三镇,三镇名服唐廷。事实上,他们是独立的,或者他们的父子继承或将军代表他们。朝廷无法询问和干涉节度所使的继承。
除了这个著名的河朔三镇,还有淄青(又名平卢,今山东益人)镇的节度使李正己。本来淄青的节度使侯希逸。李正自击败后,唐朝中央政府无法恢复,只能授予其节度称号。 李正己一家也统治了山东三代四人;山南东道(今湖北襄樊襄阳)节使梁崇义实行封闭统治19年。德宗建中二年(公元781),梁崇义被摧毁,次年淮西(治蔡州,今河南汝南)节让李希烈反叛,自称建兴王,并与已称王的淄青合作﹑魏博﹑成德﹑卢龙四镇节度共同抗拒中央政府,不遵守唐帝的命令。唐德宗迅速动员淮西邻道集攻李希烈,其余都观望不前。建中四年(公元783年),德宗调泾原(今甘肃泾川北)兵东援,十月, 泾原军在长安发动叛乱兵变,居住在长安的前卢龙节使朱巴成为秦帝,德宗别无选择,只能奔奉天(今陕西干县)。
兴元元元年(公元784年)正月,李希烈称楚帝,改元武成。2月,奉命帮助德宗的朔方(今宁夏灵武)节让李怀光跟随叛军反抗唐朝,德宗再次奔赴梁州(今陕西汉中)。此时,唐朝政权危在旦夕,随时可能被摧毁。幸运的是,名将李胜率军收复长安,同年6月平定了“朱巴之乱”。贞元元元年(公元785)8月,李怀光的混乱平静下来。两年(公元786年)4月,李希烈被部将杀害。冀鲁四镇暂时表示再次尊重唐帝,唐朝表面上再次统一。经过这场前所未有的反叛,唐德宗李适几乎吓坏了胆子,决定对各地藩镇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。当然,李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,比如加强禁军(神策军)、丰富府库等。然而,这些措施造成了另一个威胁性的后果,即宦官掌权乱政。
这一阶段大致在唐宪宗李纯永贞元年(公元805年)至元、十五年(公元820年)。唐宪宗李纯即位后,经过父亲唐顺宗李念十多年的治理,唐朝中央军力和财力积累了一定的基础,唐宪宗开始削藩。元和元年(公元806年),剑南西川节让刘辟上书求兼领三川,派兵入侵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(今四川三台)。宪宗派高崇文率领神军出征平定。同年,宪宗又平定了夏绥节,使杨惠琳叛乱。第二年,镇海(今江苏镇江)节使李凯叛变,宪宗调邻道兵征讨,李凯为部将所杀。
唐宪宗多次平叛藩镇,增强了朝廷主战派的信心。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,成德节使王士真去世。他的子承宗自己是藩镇,宪宗派宦官吐突承璀璨征讨。结果他赢不了,只好暂时妥协,下令王承宗继位。元和七年(公元812年),魏博节使田季安去世,其子从劝继位,从劝年幼,军中随后推将田兴(后改名弘正)为主。田兴上书表示,他愿意服从宪宗统治,遵守中央法律法规,申请魏博户籍。他还向唐廷请命刺史督察等地方官员,并将从训送到京为质。因此,河朔三镇取得了突破。
另一方面,淮西自李希烈为部将陈仙奇杀死后,吴少诚再次杀死陈仙奇,其义弟吴少阳继位后仍割据一方。元和九年(公元814年),吴少阳去世,他的儿子吴元济领导了他的父位。如何处理淮西镇,唐朝大臣分为主战﹑宪宗自己的立场是主战,主抚两派。因此,唐廷征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时,淄青﹑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,河阴转运仓被烧毁,主战派宰相武元衡、御史中程裴度相继被刺杀。然而,这些风暴并没有动摇宪宗。他任命裴度为相,坚持平息藩镇的分裂和叛乱,这也成为藩镇势力与唐朝中央的决战。
由于各地平叛军中不少将领迁延观望,故意作战无效,战争一度陷入僵局。元和十二年(公元817年)十月,首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,唐邓节度使李苏夜袭蔡州,擒吴元济,取得最后胜利。同年,宪宗派兵淄青,次年2月,淄青将刘悟杀节度降唐,成德节度使王承宗﹑卢龙节度使刘先生看到了这一点,先后请离镇入朝,请朝廷另委节度使。唐中期以来,藩镇长期分离的局面似乎得到了解决。然而,由于朝廷在平叛过程中消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,在和平局势下暗流涌动。
从唐穆宗初年到唐懿宗末年,这一阶段大致处于这一阶段。唐宪宗多年平叛,耗尽了中央政府的积蓄,地方的和平与稳定麻痹了朝臣的思想,为野心家提供了便利。晚年宪宗大举修行炼丹以求长生,再加上任命聚敛之臣,赋税极高,百姓怨恨不已。元和15年(公元820年),宪宗去世。唐穆宗即位后,为了平息人民,开始裁员。虽然这大大节省了财政开支,但被裁士兵并没有适当去除,所以他在各地制造了混乱。河朔三镇的士兵也与朝廷任命的昏庸官员发生冲突。最后,双方聚集在一起,准备发动新的叛乱。
长庆元年(公元821年),卢龙兵乱,将士们囚禁朝廷任命的新节度使张弘靖,尽杀其幕僚。随后,成德军擅自杀害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(即田兴)。穆宗命裴度统兵讨伐,并命令魏博节使田布(田弘正之子)出兵帮助他取得成功。因为士兵们拒绝贡献,他们还要求田布行河朔的故事(即恢复原来的独立状态),田布拒绝自杀。河朔三镇再次脱离中央控制,此前被朝廷裁退的士卒纷纷投奔新割据者朱克融﹑王廷凑﹑史宪诚等人。
裴度征求失败,徒劳无功,唐朝中央政府无法支持长期作战,不得不承认现实,让河朔三镇自力更生。看到唐帝无法镇压反叛,各地人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,出现了许多小型分裂势力。例如,徐州将军王志兴让崔群一个接一个地领导军事事务,朝廷别无选择,只能授予节镇。泽鹿(今山西长治)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白,朝廷无奈宣布刘承白的流放,刘悟子孙三代后占领泽鹿十多年。武宗会昌四年(公元844年),李德裕率军发动“会昌反叛”,一举平息泽禄,稳定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基本控制。总的来说,虽然这一时期的藩镇分离已经复兴和发展,但危害并没有以前那么严重。当地的藩镇节只经常发生“以下克”事件,比如牙将逐帅,没有大打出手。此外,许多地方也有权力下移的趋势。
这一阶段可能在唐朝至唐朝两年内灭亡(公元875年)~公元907年)。王仙芝两年(公元875)﹑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了。虽然朝廷征集了当地的藩镇进行围剿,但由于军队指挥不统一,当地的节镇利用机会扩大实力,唐朝的灭亡速度加快了。广明元年(公元881年)12月,黄巢攻入长安,西宗匆匆逃离,唐朝统治名存实亡,各地割据势力兴起,割据藩镇空前增多。
农民起义军被消灭后,藩镇完全无视唐朝皇帝的权威,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战争。此后几十年,各地割据兼并不断,唐帝也多次被人胁迫充当傀儡。朱温四年(公元907年)杀死了唐哀帝李珍,唐朝正式宣布灭亡。由于朱文本人缺乏足够的威望和能力,他无法真正统一全国,各地的节奏使他回到了“唐朝忠臣”,并以复兴唐朝的名义反对他的统治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,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藩镇分离的延续。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,统一了大部分中国,重建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,藩镇割据才完全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