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不会抛弃那些苦心追求的人
只要不停止追求
你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
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
在于给予
而不是接受
也不是争取
巴金先生出生于1904年11月25日,来自四川成都,原名李。1921年,他在成都外语学校学习。他是国内外著名的文学大师、杰出的社会活动家、著名的无党爱国民主人士和中国***的亲密朋友。曾任全国政协第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届副主席 ,中国作家协会主席。
巴金先生的生活可以说是,把书当作黄金,一生的家节俭,但仍然保持着买书、读书的好习惯,在1919年伟大的“五四”运动的影响下,他开始阅读大量的新青年等进步书籍,逐渐接受反皇帝反封建、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。
1922年2月,在《文学十刊》上发表了12首诗《被虐(待)者底哭》,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文学创作生涯。1922年冬天,我在成都外国语学校预科和本科班(英语)学习。
1923年去上海留学,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,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。
介绍巴金先生的作品
巴金先生于1928年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《灭亡》于1929年在《小说月报》上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。1923年5月,19岁的巴金跟随哥哥尧林离开四川老家,乘船顺流而下,抵达上海。
四年后,他又去了法国。走出四川和出国是巴金人生的两个转折点。他的第一部小说《灭亡》是在法国巴黎写的。
《灭亡》反映了1926年左右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上海,在北伐战争前生活,创造了一个以生命复仇黑暗社会的职业革命者杜大新的形象。主人公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,但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,为反抗专制制度而努力工作。
他对自己的个人未来失去了希望,对黑暗压迫下的人类未来感到绝望。然而,他仍然必须努力工作。虽然他也被爱过,但绝望、虚无和奋斗的心态最终使他失去了爱,愿意消耗生命,牺牲事业,寻求良心的和平。
巴金先生的《激流三部曲》大家都很熟悉。1931年12月,巴金发表了作者《激流三部曲》(《家》的长篇小说《家》。、《春》、《秋天》中的第一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素材,描述了一个崩溃的封建大家庭在五四时期的所有悲欢离合历史。
巴金先生的《复仇》是一部以革命为主题的短篇小说。虽然小说不是围绕革命展开的,而是福尔恭席太因的**和他人生经历中的人间悲剧来阐明巴金的观点。
然而,巴金在小说中向我们探讨了革命的道路、生命的意义、幸福的方式等。这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小说。
《寒夜》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。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,巴金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一两个小时开始写《寒夜》。
小说的情节几乎与作者的生活同步:它们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庆;写完这部小说是1946年的最后一天。上海有一个寒冷的冬夜,小说的结尾是一个寒冷的夜晚。巴金先生曾经说过,写《寒夜》是为了生活在作品中,他生活在《寒夜》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。
在那些年里,散文家缪崇群、小说家王鲁彦和他的老朋友陈范宇痛苦地去了那里;抗日战争胜利后,他回到上海,埋葬了三哥李耀林,他因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。
因此,当小说中写道王文轩为了谋生而无所事事,为了生病而痛苦时,这些亲戚朋友的脸一个个浮现在巴金的脑海里,使他的写作非常投入。
从1978年到1986年,巴金为香港《大公报》文艺副刊《大公园》开设了一个专栏,撰写了150篇“想象”短文,总称为“想象”。
其中,有作者对历史的反思(如“文化大革命”博物馆),对失去亲人和朋友的怀念(如胡风的怀念),对自己灵魂的折磨(如狗包兄弟),以及对一些他不同意的观点和言论的大胆批评。
《随想录》的很多篇幅都探索了“十年浩劫是怎么开始的?人是怎么变成的...兽?是的?”巴金的解剖刀不仅延伸到社会,而且无情地添加到自己身上。作为历史灾难的见证人,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,他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。
此外,巴金先生还选择了许多他最喜欢的文章进行翻译。他把自己的感受投入到这些作品中。他想通过翻译来感动更多人的心。2003年11月25日,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“人民作家”荣誉称号。